堅決打贏淮北藍天保衛戰
網格監管調度 科學精準治污
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的深入,我市加強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和全面優化綠色發展環境等方面持續鞏固、擴大文明建設成果,增強了市民的環保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我市推動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不斷向縱深發展,去年投資2200余萬元,深入實施科技治污工程,在主干路網、各鎮街、重點企業、污染通道等點位,組合布設176個網格化監測設備、3個小型空氣站、50臺移動監測設備、1套激光雷達走航車,建成了一套基于“物聯網+云計算”技術的大氣網格化監測監管平臺系統。該平臺系統運營團隊實時關注平臺數據,并結合車載監測與雷達掃描采集到的多元監測數據,展開專業分析,通過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形成大氣污染源分布圖、污染趨勢變化圖,從而精準預測預警防治重點和方向,并及時指導治理意見,實現了動態、立體、全覆蓋管控。
市生態環境局與市環境監控中心緊密協作,堅持每天召開空氣質量聯合分析調度早會,編制并分發了每日的事件日志、每周的指導簡報、每月及半年的分析報告與工作總結?,F已完成日志347份,周報43份,月報10份,半年報和年報各1份。采用科技監測與現場巡查相結合的方式,常態化開展執法檢查,及時發現調度處理污染源,杜絕污染問題反復現象。目前,從平臺上排查大氣事件5864件,辦結率91.74%,展示了平臺治污的科學性、精準性和有效性。
我市實行平臺派單和網格員自查、APP上報和網格化監測平臺異常數據調度等措施,完善了“市、縣區、鎮街、村居網格員”四級大氣污染防治網格化責任管理體系和機制,可以準確、高效、科學找到大氣污染的“病灶”,并高效整合轄區內執法力量,實施“點穴”式打擊清除。目前,共發現和處理問題3072起。與此同時,我市層層壓實污染防治責任,出臺了全市大氣防治量化考核辦法,采用該平臺數據成果,實施日調度、周通報、月考核制度,并在《淮北日報》公布周、月排名結果。目前,兩個區政府、6個鎮街被約談,實現了“定向管控、限時治理、及時見效”的目標。
我市加大力度并增加投入,在全面完成2018年265個大氣污染防治項目基礎上,按序時進度推進的2019年197個重點空氣治理項目已完成85%。同步扎實開展工業企業廢氣治理、餐飲油煙、揚塵治理、運輸車輛管控等4個專項整治行動,從源頭上減少污染排放與生態破壞,確保整治徹底、取得實效。今年以來,全市PM2.5和PM10同比下降2%和6%,空氣質量持續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