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加快流通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
淮政辦〔2015〕2號
濉溪縣、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加快流通產業發展的意見》(國發〔2012〕39號)和《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加快流通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皖政〔2013〕42號),加快推進我市流通體制改革發展,充分發揮流通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的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經市政府同意,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以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省政府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加快流通產業發展意見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圍繞建設“精致淮北”戰略目標和市委、市政府《建設精良產業實施綱要》的總體要求,全面深化流通體制改革,改善流通環境,優化資源配置,規范健康發展,加快傳統商業向現代商貿服務業轉型發展,完善城鄉商貿流通體系,提升便民利民服務能力,進一步優化流通布局,降低流通成本,促進我市流通產業規?;?、現代化、品牌化、特色化發展。
二、發展目標
到2016年,基本形成以零售網點為基礎、批發市場和商貿物流中心為骨干、流通企業為主體、覆蓋城鄉的現代流通網絡體系;城市流通產業實現提檔升級,農村流通領域實現“三個全覆蓋”(商品配送中心覆蓋到縣區、農貿市場覆蓋到鄉鎮、農家店覆蓋到行政村)。
到2020年,建立起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城鄉統籌、結構優化、制度完善、安全高效的現代流通體系,現代信息技術在流通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城鄉連鎖化率達到25%左右,商品統一配送率達到80%左右,力爭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530億元,限額以上流通企業800家以上,流通產業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32%。到2020年,打造50家年銷售額億元以上商貿龍頭企業,培育10戶以上輻射皖北地區的大型物流企業,建成15家以上具有較強輻射功能的專業批發市場。
三、工作重點
(一)推進商品交易市場建設。優化區域交易市場布局,著力新建2—3個與淮北重點產業發展相關的生產資料專業市場,改造提升2—3個具有擴張性和成長潛力的特色專業市場。重點培育淮北汽車城、國購汽車文化產業園等汽車交易市場;烈山石榴果品、鳳凰山食品等農產品交易市場;淮海國際商貿城、義烏火車站小商品市場等建材百貨交易市場。支持縣區依托生產基地或集散中心建設專業批發交易市場,增強區域競爭力和持續發展能力。
(二)提升農副產品流通效率。推進農副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的規劃建設和改造,提升農副產品流通基礎服務功能。支持濉溪縣中瑞農產品批發市場、鳳凰山農貿城改造升級,加快形成輻射淮海經濟區的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網絡。支持大型超市建設生鮮物流配送中心,建立一體化冷鏈物流體系,推進鳳凰山、百善、段園、烈山等八大物流園區建設。推廣農超、農批、農校、農社、農餐對接以及農產品展銷中心、直銷店等多種流通模式,提高農副產品流通效率。
(三)拓展社區商業服務功能。開展特色商業街區創建,提升城市商業品味。發展社區便民、利民商業,支持家政服務網絡平臺建設,完善社區便民服務信息系統;加快建設直銷菜市場、便利店、生鮮超市、大眾餐飲、維修、美容美發、再生資源回收等社區商業網點,打造15分鐘便民服務圈。鼓勵實體店增強服務功能,實行“一店多能”;支持社區商業實體企業與電商企業全面對接,推廣“網訂店取”、“網訂店送”等新型配送模式。
(四)大力推動電子商務發展。推動電子商務示范縣(區)建設,組織申報一批國家、省級電子商務示范基地和企業,創建1家以上電子商務示范基地(園區)、2家示范平臺和10家示范企業。打造電子商務公共平臺,扶持區域性特色電子商務平臺、大宗生產資料交易平臺、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和行業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支持淮北街、淮北企業網等網上商城發展壯大。鼓勵電子商務集聚發展,支持新建電子商務產業園或改造現有樓宇興辦電子商務集聚區。支持傳統百貨、連鎖超市及日用品市場開展網上銷售,促進線上線下交易。制定我市電子商務發展規劃和行業管理政策,創造電子商務健康快速發展的良好環境。
(五)加大流通領域招商引資。優化流通產業招商環境,精心策劃、篩選、包裝一批流通產業創新發展的重點項目,瞄準世界500強企業、國內100強企業進行招商,形成目標明確、職責清晰、上下聯動的項目推進機制,全力推進項目建設進度。重點謀劃專業批發市場、物流園區、商業綜合體、電子商務園區等帶動強、影響大的大投資、大項目,進一步提升淮北市的綜合競爭力。
(六)整頓規范市場經營秩序。加強對關系國計民生、生命安全等商品的流通準入管理,形成覆蓋準入、監管、退出的全程管理機制。加大流通領域商品質量監督檢查力度,改進監管手段和檢驗檢測技術條件。建立健全肉類、蔬菜、農資等商品流通追溯體系。依法嚴厲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商業欺詐和商業賄賂等違法行為。規范零售商、供應商交易行為,建立平等和諧的零供關系。加快商業誠信體系建設。
四、政策支持
(一)加強規劃和用地支持。加快對商業網點建設項目的規劃和審查,完善社區商業網點配置,新建社區商業和綜合服務設施面積占社區總建筑面積的比例不得低于10%;大型流通網點建成后,不得隨意改變其使用性質。加大對流通業項目用地支持力度,對于投資額度大、產出率高、容積率高的重大流通業項目和政府鼓勵的流通設施建設用地,予以優先保障。對利用存量土地建設的大型商業項目,優先安排。建立流通業用地落實情況評估制度,規范和加強流通業用地管理。
(二)減輕流通環節費用。落實國家關于在一定期限內免征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城鎮土地使用稅和房產稅,免征家政服務企業營業稅等政策。用電量100千伏安以上的商貿零售企業暫緩實行分時峰谷電價。切實規范農產品市場收費、零售商供應商交易收費等流通領域收費行為。規范行政執法檢查,對連鎖企業集中配送的商品,應集中在其配送中心或總部予以抽查,不再對其門店的該類商品重復檢查。
(三)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市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要加大對商貿流通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并根據財力狀況逐步提高,重點支持公益性流通設施、農產品和農村流通體系、流通信息化建設、便民服務業等??h區政府要適度安排一定規模的專項商貿流通業資金,充分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和帶動作用。鼓勵融資擔保公司對商貿流通企業的合理融資需求給與支持。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市政府成立促進商貿流通業發展領導小組,分管副市長任組長,辦公室設在市商務局,加強對全市商貿流通產業發展工作的協調指導,監督檢查政策落實情況。將商貿流通業發展列入市政府目標管理考核內容,確保各項任務落實到位。各有關部門、縣區也要建立相應的工作機制,促進商貿流通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二)健全統計監測。建立健全科學規范的流通統計調查體系和信息共享機制,提高流通統計數據質量,整合信息資源,疏通發布渠道。擴大城鄉市場監測體系覆蓋面,優化樣本企業結構,推進信息采集智能化發展,保證數據真實、準確、及時。嚴格市場信息和統計數據報送制度,為政府行業管理和企業市場決策提供參考和依據。
(三)夯實發展基礎。實施人才強商戰略,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主管部門、企業之間的協作機制,加強流通產業人才培育、引進和交流,大力開展職業教育與培訓,全面提高商貿流通從業人員素質。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在促進流通產業發展中的作用,加強行業自律和信用評價。
2015年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