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淮北市醫療機構設置規劃(2011—2015)的通知

瀏覽次數: 信息來源:淮北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發布時間:2011-01-19 11:04 字號:

淮政辦〔20117

 

濉溪縣、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各有關單位:

《淮北市醫療機構設置規劃(20112015)》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實施。

 

○一一年一月十二日        

 

淮北市醫療機構設置規劃(2011—2015

 

為加強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宏觀管理,合理配置醫療衛生資源,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能力,適應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醫療機構管理條例》、《醫療機構設置規劃指導原則》和《淮北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2020),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規劃。

 

第一章    

 

第一條  本規劃是我市醫療資源配置和市、縣(區)醫療機構設置的重要依據,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在規劃區域內設置醫療機構應遵守本規劃。

第二條  規劃目的、范圍和期限

目的:合理配置和利用醫療衛生資源,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維護公平有序的醫療秩序,為全市城鄉居民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

范圍:本規劃涉及的醫療衛生資源為全市范圍內各種所有制的醫療衛生資源,包括區域內各部門、各行業興辦及社會力量舉辦的各種醫療衛生資源。本規劃涉及范圍不包括屬于淮北市管轄,但位于淮北市境外的醫療衛生資源。

期限:2011年至2015年。

第三條  規劃原則

(一)協調發展的原則。以城市發展規劃和區域衛生規劃為指導,正確處理控制與發展的關系,充分利用現有醫療衛生資源,優先發展和保證基本醫療服務,重點發展社區衛生服務。

(二)資源整合的原則。以需求為依據,根據城鄉發展規劃和醫療需求,對現有醫療衛生資源進行整合,實現合理配置,積極引導醫療衛生資源進入城市社區和農村。以資本為紐帶,將不同所有制醫療機構組建為資源重組型醫療集團,發揮集團品牌效應和綜合服務優勢。

(三)統一規劃的原則。市域內所有醫療衛生資源必須依法接受所在地衛生行政主管部門的行業管理,實現統一規劃、合理布局、方便群眾、共享資源;積極調整不合理的醫療機構布局、規模和功能。

(四)政府主導的原則。堅持以公立醫療機構為主導,以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為主體,在保證基本醫療服務前提下,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按規劃要求投資辦醫,合理發展非基本醫療服務。

第四條  規劃依據

(一)法律、法規、規章

1. 《醫療機構管理條例》(199491日起施行,國務院第149號令);

2. 《安徽省實施〈醫療機構管理條例〉辦法》(199588日省政府第64號令);

3. 《醫療機構設置規劃指導原則》(1994年衛生部文件);

4.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

5. 《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

6. 《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實施辦法》;

7. 《國務院婦幼保健機構管理辦法》;

8. 《國務院關于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的指導意見》;

9.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中發〔20096號);

10.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意見》國辦發〔201058號;

11. 《淮北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2020)。

(二)居民健康水平和醫療服務需求

1. 居民健康水平

1)居民健康狀況:2009年淮北市居民期望壽命73歲。

2)疾病譜和死因譜:家庭健康調查顯示,居民兩周患病率為19.2%,其中,城市22.8%、農村17.9%。2009年統計數字表明,循環系統疾病、腫瘤、呼吸系統疾病是引起淮北市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傳染病和寄生蟲病位于死因的第9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已成為危害淮北市居民健康的主要問題。

3)傳染病發病情況:2009年全年報告傳染病23種計8107例,年報告發病率為411.99/10萬;傳染病病例死亡27例,年報告病死率1.37/10萬。

4)就醫的可及性:從調查住戶距最近醫療機構的距離來看,75%(城區90%、農村60%)的住戶離最近醫療機構的距離在1公里以內;以容易獲得的最快方式到達最近醫療機構所需要的時間來看,88%(城區96%、農村80%)的住戶可以在10分鐘以內到達最近的醫療機構。因此,無論從距離還是從到達時間來看,淮北市醫療服務的可及性比較好。

2. 醫療服務需求

2009年全市總診療人次462.45萬人次,人均就診2.14次,其中醫院診療人次349.07萬人次,占75.48%;門、急診人次448.64萬人次,其中醫院門、急診人次343.54萬人次,占76.57%;住院18.21萬人次,其中醫院收治18.06萬人次,占99.17%。

(三)醫療資源配置現狀

1. 醫療機構數:2009年末,全市共有醫療機構862家,其中醫院84家(含民營醫院33家),鄉鎮衛生院32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家,社區衛生服務站102家,村衛生室419家,門診部1家,婦幼保健機構6家,??萍膊》乐卧海ㄋ?/font>2家,診所199家。

全市二級以上醫療機構14家,其中三級醫院2家(市屬1家,企業屬1家);二級醫院12家(市屬3家,縣屬2家,企業等其他二級醫院7家)。

2. 床位數:2009年末,全市平均每千人口擁有醫療床位數為3.8張,其中,三區為5.13張。全市醫療機構病床使用率為75%;其中:醫院77.54%,衛生院69.11%。

3. 醫務人員數:2009年末,全市平均每千人口擁有衛技人員數為5.45人,其中執業醫生(含助理醫師)2.29人,注冊護士2.31人。三區執業醫生(含助理醫師)3.20人(含助理醫師)、注冊護士3.35人。

主城區醫療資源相對比較集中,醫療機構過于密集,全市醫療資源布局不夠合理。

 

第二章  醫療機構設置

 

第五條  設置規劃

(一)規劃總體目標

通過規劃的合理制定和有效實施,促進全市醫療服務體系的建設與發展,逐步形成資源布局合理、功能齊全、能滿足不同層次醫療服務需求、具有較強服務能力的醫療服務體系,使其成為周邊及皖北地區具有較強輻射能力的區域性醫療中心。

1. 醫療服務體系

未來5年,我市醫療資源配置以結構調整為主。除市人民醫院、淮礦集團總醫院、淮礦集團職業病防治院、市婦幼保健院、市中醫院、市第四人民醫院、市精神病醫院(淮礦集團精神病醫院)、濉溪縣醫院、濉溪縣中醫院外,現有醫院規模不再擴大,以加強內涵建設為主,不斷提升服務能力和服務質量;

適應南部工業園區需要,加強市第四人民醫院(原淮北礦業集團臨渙礦醫院)建設;

適應城市東擴需要,在東部城區擬建市人民醫院東院區;

根據居民健康需要加強??漆t療體系建設,以現有的省、市重點??茷榛A,有計劃地加強慢性病、老年病以及婦女、兒童醫療服務等??萍夹g力量,形成基本覆蓋居民所有主要健康問題的??企w系;

加強城鄉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形成覆蓋全市城鄉居民的衛生服務網絡,不斷提高其服務能力,滿足群眾的基本醫療、預防、保健需求。

對存量醫療資源以提高效率為主要目標,尤其要提高基層醫療機構的資源利用效率。新增醫療機構的設置重點為新城區和醫療資源薄弱地區,在符合準入標準的條件下,優先考慮社會資本舉辦的有一定規模和??铺厣尼t療機構。

2. 院前急救體系

加強院前急救體系建設,建立市緊急救援指揮中心,按照統一急救號碼、統一調配車輛、按需就近救治的原則進行院前急救,加強全市二級以上醫院急診科建設,培訓社區急救人員,提供社區急救,逐步形成覆蓋全市的院前急救體系,提高全市的院前急救能力。

2015年,我市將形成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間分工合理的分級醫療服務體系、覆蓋全市的院前急救體系,政府舉辦、企業舉辦醫療機構與民營醫療機構合理競爭、互為補充,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醫療服務需求,促進全面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

(二)規劃總體框架

按醫療機構設置規劃總體目標,對目前醫療機構分布已經非常集中、醫療資源相對過剩的主城區,將嚴格控制增設醫療機構及限制現有醫療機構的規模發展;對醫療資源相對集中,但還未出現明顯過剩的主城邊緣區域,隨著未來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醫療資源可以適度增加;對醫療資源薄弱的邊遠農村,鼓勵新增醫療資源進入。

新設置的醫療機構(除醫療資源薄弱的農村外)原則為:二級??漆t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護理院。嚴格控制其他類別醫療機構的設置,同一區域已有相同類別與規模醫療機構的,不再新增設置。

新設置的醫療機構首先考慮以下??品辗秶豪夏瓴?、老年護理、康復、臨終關懷以及有技術特色、社會需求明顯的???。嚴格控制產科設置,根據全市需求狀況,實行產科科室及床位配置數量總量控制,不斷提高產科質量,全市范圍內現有醫療機構不再增設產科;醫療機構現有設置的產科,年分娩量少于50例、醫療技術及設備房屋條件差的,逐步取消設置。

(三)醫療資源配置標準與布局

1. 醫療機構設置

1)三級綜合醫院

功能:是區域性醫療服務中心,承擔疑難危重病的診治、高等醫學教育、科研、培訓等任務,醫、教、研、訓結合,建設好重點學科、相關學科群及本地區醫務人員的培訓基地,提高醫療技術服務水平,對下級醫療機構進行技術指導。

設置:2—3所。

現有淮北市人民醫院和淮北礦工總醫院2所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以加強內涵建設為主。2015年之前將濉溪縣醫院建設為三級綜合性醫院。

2)二級綜合醫院

功能:以提供綜合性醫療服務為主。其中濉溪縣人民醫院是該區域內醫療服務中心,對區域內的醫療機構承擔人員培訓和技術指導任務,并承擔一定的教學、科研任務。

設置:8—9所。

現有二級綜合醫院7所,其中市屬1所,縣屬1所,企業等其他二級綜合醫院5所。7所二級綜合醫院中,加強濉溪縣醫院的建設,到2015年底床位規模擴大至1000張以上,發展為三級綜合性醫院;加強淮北市第四人民醫院的建設,到2015年底床位規模擴大至300張,發展為二級甲等醫院;企業等其他二級醫院原則上不再擴大規模,可以保留二級醫院建制,同時可以根據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置規劃,內部設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城市東部新區、醫療資源薄弱地區可以新增1—2所二級綜合醫院。

3)一級醫院

2015年前,除社會需求明顯的??漆t療機構外,不再新設置一級醫院或相應規模醫院?,F有的一級醫院及相應規模醫院可以保留建制,也可以根據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置規劃轉型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

4)??漆t院

全市現有各類??漆t院18所(中醫醫院、中西醫結合醫院除外),其中3所公立??漆t院。為保證日常傳染病診治及傳染病暴發流行時的應急救治需要,在本規劃周期內擬將淮北市傳染病醫院(市第三人民醫院)搬遷至城市近郊建設,其他??漆t院原則上不作大的調整,以加強服務能力建設為主,設置規模則根據疾病譜的變化作適當調整。加強市婦幼保健院建設,以適應住院分娩和兒科醫療服務需求的增長;加強濉溪縣婦幼保健服務體系建設,到2015年縣婦幼保健所基本達到二級婦幼保健機構標準,成為濉溪縣區域內婦幼保健服務指導中心,產科急救中心;加強淮北市精神病醫院的建設,將醫院發展為融醫療、康復、心理咨詢、教學、科研為一體,區域性的精神衛生中心;加強淮北礦業集團職業病防治醫院的建設,以有效提高我市職業病危害監測率和職業健康監護覆蓋率。

5)中醫醫院、中西醫結合醫院

設置1所三級甲等中醫院。

以提供傳統醫學服務為主,與同級別的西醫綜合醫院共同承擔疾病診治任務。加強市、縣中醫院??茖2〗ㄔO,不斷提高其醫療技術服務能力?;幢笔兄嗅t醫院,為非營利性二級甲等中醫醫院,擬加強建設,新中醫病房樓建成后醫院床位規模擴大至500張,將醫院發展為區域性中醫醫療、教學、科研中心的三級甲等中醫醫院;濉溪縣中醫院,為非營利性二級甲等中醫醫院,2015年前在縣開發區(濉淮路東側,原縣化肥廠址)內異地建設,以加強內涵建設為主。保護和支持具有中醫特色的中小型醫療機構及綜合性醫院中醫科的發展。鼓勵和支持鄉鎮衛生院及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中醫特色服務。

6)社區衛生服務機構

原則上按照每3—10萬居民或按照街道辦事處所轄范圍規劃設置1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難以覆蓋的區域設立社區衛生服務站,服務人口不足5000人的社區原則上不單獨設置社區衛生服務站。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社區衛生服務站實行一體化管理。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主要調整現有衛生資源,對政府舉辦的一級、部分二級醫院和國有企事業單位所屬醫療機構等進行轉型或改造后設立。新設置的、居民人口較為集中而目前沒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覆蓋的社區,應給予設置、覆蓋?,F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應根據服務數量、質量、居民滿意度等情況建立退出機制。到2015年,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達到126所。

7)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

原則上每個建制鄉鎮設一所衛生院,有中心衛生院的,所在鄉鎮不再建設衛生院,每個建制鄉鎮原有一所以上衛生院的,保留建制;每個建制行政村有一所村衛生室,并進行規范化建設。

8)門診部、醫務室、衛生室(所)、診所、村醫療室、診療室等

2015年前,除600名以上學生的學校及較大行政村外,原則上不再新設置門診部、醫務室、衛生室、診所、村醫療室、診療室或相應規模醫療機構?,F有相應規模的醫療機構通過自然減員、提高執業標準、合并等方式逐步減少。

2. 院前急救體系

建立全市緊急救援指揮中心,各二級以上綜合性醫院設急救站,各鄉鎮中心衛生院設急救分站,統一納入指揮中心管理、調配,不斷滿足居民日益增加的院前急救需求。

(四)醫學人才的培養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優化衛生人才結構,建立人才流動市場,加強人才建設的資金支持,通過實施公共衛生、中醫藥、基層衛生、衛生管理、醫療救治五大衛生人才工程建設,開創我市衛生人才工作新局面。到2015年,我市承擔基本醫療服務的衛生技術人員總數突破18000人;市級醫院各學科有碩士研究生、院級以上重點學科有博士研究生,縣區級醫院本科化、鄉鎮衛生院大專及本科化,鄉村醫生中專及大?;?;衛生管理干部50%以上接受管理專業學歷教育,護士??婆嘤柭蔬_100%,鄉村醫生中專學歷、鄉鎮衛生院衛生人員大專及以上學歷達100%,其他各類人員具有大專以下專業學歷的在原有基礎上提高一個學歷層次。

 

第三章  保障措施

 

第六條  加強組織領導,形成部門協作。為保證規劃的有效實施并對醫療事業發展起到有效指導作用,各級政府要加強對規劃執行的領導和協調,發展改革、財政、民政、人口計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城鄉規劃、城鄉建設等政府部門要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衛生行政部門要加強規劃實施和監控,將醫療機構的發展與經濟發展、和諧社會的構建統一起來,嚴格控制不合理的醫療資源投入,穩固公立醫療機構的主導地位,充分發揮市場調節功能,建立發展多樣化、多形式的辦醫模式,科學配置醫療資源,保證規劃的落實,促進規劃目標的實現。

第七條  堅持政府主導,建立多元化衛生投入機制。確立政府在提供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中的主導地位。公共衛生服務主要通過政府籌資,向城鄉居民均等化提供?;踞t療服務由政府、社會和個人三方合理分擔費用。特需醫療服務由個人直接付費或通過商業健康保險支付。

第八條  強化宏觀調控,實施全行業管理。衛生行政部門要以醫療機構設置規劃為依據,對區域內的醫療資源配置實行宏觀調控,對醫療衛生行業內的所有資源實行屬地化管理,有計劃地協調發展公立醫療機構;以區域衛生規劃和醫療機構設置規劃為依據,按照醫療機構設置標準,有計劃地審批社會辦醫療機構;對各級醫療機構的資源配置進行統一規劃、協調發展。

第九條  完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保障居民基本醫療服務。社區衛生服務體系作為整個醫療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立覆蓋城鄉居民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基礎,是提高居民衛生服務可及性和公平性的重要途徑。各級政府要將發展社區衛生服務作為醫療事業發展的重要內容,進一步加強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保障城鄉居民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需要。

第十條  完善醫療保障制度,促進衛生資源合理利用。建立和完善醫療保障制度是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提高全社會醫療服務公平性的重要措施,是我國衛生事業不斷推進的重要保障。各級政府要不斷完善醫療保障制度,減輕居民的就醫負擔。醫療保險管理部門在定點醫療機構的確定和醫療服務管理等政策制定時,要以居民健康需求為出發點,以管理和服務規范為依據,用相同的標準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別、不同所有制的醫療機構進行管理與監督。醫療費用補償標準和就診規范要體現優先保障基本醫療,引導居民就醫合理分流,促進醫療衛生資源的合理利用和醫療機構設置規劃的落實。

 

第四章  規劃的評價和修訂

 

第十一條  市衛生局定期組織召開規劃評估會,對組織實施過程中的重大問題進行研究、分析、論證、修訂和完善,規劃周期末對本規劃進行全面修訂。

第十二條  縣區衛生局要根據本規劃及本地實際,制定本縣區的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對現有醫療機構進行整合,對一級及以下醫療機構原則上不再新設,規劃報市衛生局審核后由同級人民政府批準實施,并納入本規劃。

 

第五章  附則

 

第十三條  本《規劃》由市衛生局負責解釋。

第十四條  本《規劃》自頒布之日起實施。

掃描二維碼隨身看資訊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