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渙城址
臨渙城址位于濉溪縣臨渙鎮境內,是安徽省已知的規模最大的先秦古城址,也是我國唯一現存的鎮級土城墻遺址,是臨渙鎮的標志性建筑。1986年,臨渙城址被公布為第二批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臨渙古城歷史悠久,據文獻記載,古城初建于春秋時期,宋國為铚邑,戰國時期先后為宋、魏、楚所有,秦滅魏,立铚為縣。光緒《宿州志》記載:“铚即臨渙,秦置縣,漢因之。宋齊時入于魏,梁普通中克魏城為铚郡,后復入魏,又別置丹城,東魏析置白椫、渙北縣,北齊時郡廢。隋為臨渙縣,唐襲隋治,宋金因之。元至元二年,縣廢,四年并入宿州?!迸R渙自秦設縣,以后政區設置多有變化,卻一直為郡縣治所。城郭變遷,僅余土墻。新中國成立后,當地老百姓在城墻及附近埋墳筑墓、挖墻取土的現象多有發生,政府成立了文物管理與保護機構, 隨著文物保護立法的逐漸完善,這種現象得到了有效遏制。這座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古城,歷經人為破壞,風雨侵蝕,戰爭和水患摧殘,依然相對完整地保留了下來。
臨渙古城見證過很多歷史事件。秦二世元年(前209),陳勝、吳廣起義攻下的第一個城就是铚縣縣城;東漢末年,曹操討伐董卓,于城中收兵千余人;東晉時,前燕慕容鐫攻晉,相、铚等地陷于燕;金哀宗天興元年(1232),蒙古兵攻城,臨渙知縣張若愚據城死戰;清咸豐六年(1856),捻軍與清軍在臨渙城有多次大規模的激烈廝殺;
1948年11月,臨渙文昌宮曾為中共淮海戰役總前委駐地。臨渙古城南鄰澮河, 東、西、北三面皆為平坦的耕地,古城垣繞臨渙集一周,是近正方形夯土建筑,東西長1409米,南北寬1394米,周長5606米,總面積196萬平方米。城垣基部寬約40米,上寬5~8米,高7~15米,北部城垣保存最為完好。東西城垣上有烽火臺遺址9處,烽火臺高出城墻約5米。南北城垣未設置烽火臺。城墻有東西南北4門,原存南門城閣1座,于1978年拆除。古城四周均有護城河,南護城河利用天然河道,其余三面為人工開挖而成,護城河長4.2千米,寬10米,深4米,河道尚能依稀可辨。因為是都城,臨渙城垣固若金湯。
在遺址出土的文物有灰陶片、瓦片、四耳平底罐、碗、盆、繩紋鬲足、鼎足等,多為西周至春秋戰國和漢代的遺存,發現于城基部位的紅褐色古丁紋板瓦,具有戰國晚期特征。根據出土文物研判,臨渙古城應該始建于春秋。2016年年底至2017年年初,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城墻進行了為期40天的考古發掘,通過對古城墻的解剖,獲得的結果是: 城墻為平地堆土起建,最底部鋪設一層灰白色的細淤泥土,土質致密堅硬、純凈,然后再層層夯筑。其中有三次較大的夯筑過程。但以第一次為主。第一次夯筑應為漢代或漢以前,為黃土及灰色淤泥土夯筑而成, 土質致密純凈,底面寬30余米,高近8米。外側呈斜坡狀,內側有平臺;但在第一次修筑的城墻中未發現任何遺物。第二次夯筑過程應為漢代,集中于城墻外側,內側有少部分,夯土中含有少量砂石。第三次夯筑過程應為漢代,集中于城墻外側,內側有少部分,夯層最為明顯,有
30余層,夯層厚度為6~15厘米,厚8~12厘米最多,夯土中含有較多砂礓及部分瓦片、螺螄殼、蚌殼等。第三次夯筑后,大量覆土將以往城墻覆蓋。作為軍事防御設施的高大城墻,還有眾多配套設施和建筑。還發現了一處排水管道,年代在第二次與第三次夯筑之間,其功能應該與城墻的保護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