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梆子戲

瀏覽次數: 信息來源:淮北市文化旅游體育局 發布時間:2025-05-13 16:52 字號:

淮北梆子戲,原名“沙河調”,又叫“沙河梆子”或者“安徽梆劇”,廣泛流傳于安徽宿州、阜陽、淮北、蚌埠、淮南、亳州,以及河南商丘、江蘇徐州等地,淮北地區民間俗稱“高梆”或“梆子戲”。

淮北梆子的起源,與豫東地區流行的商丘梆子(也叫商丘沙河調) 密不可分,具體什么時間傳入淮北,尚不可考。清代嘉慶年間,河南商丘梆子戲藝人來安徽北部地區演唱,他們把河南梆子的表現形式與當地的風俗和曲藝相結合,廣泛吸收皖北地方小調,形成與原來的河南梆子不同的一種形式,因為長期在沙河留守,也叫“沙河調”。所以,淮北梆子戲與豫劇同屬一個劇種,是豫劇的一個流派。

淮北梆子的唱腔屬于板腔體,大本腔和高腔自由切換,婉轉、激昂,演唱時講究偷字,閃板,靈活多變。若以曲調來分,主要有慢板、流水、二八、飛板、跺子等10多種。唱詞比較規整,強調韻律,一般是半說半唱,吐字之后再放腔,或者數十字吐完后連帶婉轉悠長的拖腔, 粗獷豪放,樸實大方。演唱中多襯哪、啊、吼、哇、嗷、呀等虛字,起到裝飾唱腔的作用?;幢卑鹱釉诒憩F形式上十分注重唱功,多句聯唱, 很少對白。在情感表達上,善于抒發氣憤難平的情緒,表達人物不幸遭遇和悲慟欲絕的心情,粗獷、夸張、質樸。

伴奏比較簡單,一把板胡就能滿足基本需要,也可以根據劇情,結合思想情感的起伏變化,用棗木梆擊節,或者伴有節奏感很強的鑼鼓點。傳統的伴奏樂器有“九根弦一喇叭”之說:月琴四弦、三弦、二弦(俗稱“狗頭翁”)和一根嗩吶?;幢卑鹱討虻陌樽?,還有一種說法:“一鼓二鑼三弦手,梆子手釵共八口”,一人司鼓,二人敲鑼,梆子帶揀場,絲竹樂由一人彈大弦,一人拉二弦。在后來的演出過程中,又增加了竹笛、笙等器樂。

淮北梆子在民間產生,也在民間發展。起初,淮北梆子的角色相對簡單,只能演小生、小旦,隨著劇種的日漸豐富,角色也逐漸豐滿,發展到生行、臉行、旦行三大行,角色漸全。曲牌也隨之增多,后來增加到200多種。老百姓在淮北梆子的鼓點和唱腔中享受到精神上的滿足。再加上,淮北梆子戲對演出場地、布景的要求相對簡單,田間地頭、街頭巷尾,甚至是農民的太平車也可以拿來當作高臺。所以,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這種戲劇形式,傳播范圍不僅是皖北,也包括臨近的豫東和蘇北地區。在淮北地區的鄉野村頭,老百姓都能唱上幾句梆子曲調。

淮北梆子雖然是一個古老的劇種,但在新中國成立前,基本是民間藝人學習和傳播,有民間業余的散班,在民間廟會、祭祀或者是農閑時活動,業余劇團名稱也不統一。新中國成立后,阜陽、宿州地區出現了區、縣、市級劇團,這些劇團大多叫淮北梆子戲劇團,淮北梆子戲的名稱逐漸確定下來。

1960年,淮北梆子戲劇團正式成立,其發展逐漸進入全盛,當時幾乎縣縣都有專業劇團,這些專業劇團都配備了專業演員和專業編導。先后挖掘整理傳統劇目700多出,其中經常演出有500多出。其題材基本是歷史故事、民間傳說,著名的劇目有《喊衙》《小二姐的夢》《吊孝》《渭水河》《火燒子都》《伐蘇秦》《斷機》《花子拾金》《過五關》《鍘美案》《王莽篡位》《孟姜女》《穆桂英掛帥》《楚宮恨》《臨潼關》等,還有一些現代戲,如《兩塊花布》《重要一課》《大樹參天》等。截至2019年,保存的劇目有800多種。20世紀80年代后,戲曲藝術發展的大環境發生改變,劇團解散,演員改行,淮北梆子戲人才青黃不接。2011年5月,由阜陽市和宿州市聯合申報的淮北梆子戲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掃描二維碼隨身看資訊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