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我南黎”之來由
淮北人習慣把處于相山公園深處的顯通寺叫作“相山廟”,在相山廟的東大殿廂房內有一座“御書亭”,“御書亭”下豎立一塊體積巨大的石刻,清乾隆帝御筆題寫的四個大字:“惠我南黎”。此碑也是相山廟所存的重點保護文物之一。
乾隆帝二十二年(1757)春,黃河泛濫,山東、河南、安徽受害最為嚴重,這片區域的廣大地區淹沒在洪水之中。
這一年,也是乾隆帝第二次南巡,雖然此行的目的地是江浙地區, 但是經行處的災情還是讓乾隆帝十分憂心?;鼐┖?,命吏部侍郎裘曰修即刻前往山東和安徽,想辦法治理水患。
裘曰修到安徽后,立刻開展實地調查,會同安徽巡撫高晉赴宿州、靈璧、虹縣(今泗縣)進行水情實地勘察。他們在徐溪口(濉溪口) 看到的景象是,城池“宛在水中”,便立刻結合勘查情況,提出治理方案,命鳳陽知府項樟環城筑堤以去水害。
當時的淮北地區水災情況十分嚴重:“濉河自徐溪口至符離集七十余里,沙淤平岸,河形全失;自符離集至霸王城一百數十里,俱間段淤塞”。裘曰修抓緊時間組織人手,研究并提出治理方案,將相關情況繪圖上報朝廷。經朝廷批準同意后于當年秋季開工,第二年夏初完成治水工程。在治水過程中,天公作美,冬、春兩季天氣晴暖,民眾情緒高昂,萬眾一心,治水工程得以順利完工。老百姓認為,這項關乎萬民生存的德政如此順利,一定離不開相山神的護佑,為了感謝相山神,公眾提議重修相山廟。
對于這件事情,裘曰修在乾隆二十三年(1758)五月四日上奏給乾隆帝的《陳請發給相山神廟祠匾額疏》中有相關描述:“臣上年在宿州踏看水道時經過相山,詢為宋地之望,即《商頌》所稱‘相土’是也。因考志、乘,相山之神司山川風雨之事,屢著靈應,舊有祠宇,日久傾圮?!背鲇跐M足公眾信仰和凝聚人心的需要,這個提議很快就得到安徽巡撫高晉的支持,在地方官和各種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殘破不堪的相山廟很快得以重修,這次重修,也奠定了今日相山廟的基本格局。
裘曰修向乾隆帝請求:“臣愚仰求御筆匾額,以昭隆重?!鼻〉劭吹阶嗾酆?,親書“惠我南黎”四字。乾隆二十四年(1759)新年,相山廟舉行隆重典禮,恭懸欽賜匾額,安徽巡撫高晉親自將御書匾額懸于大殿之上。對于此事,親自參與懸掛儀式的項樟作《乙卯元旦從高大中丞恭懸御書相山廟禮畢勸諭民耕紀事二首》詩,描述了當時的場景。
雪報豐年燭報花,元朝曉起侍星車。
南黎子惠承天眷,御墨淋漓煥日華。
禮唱班聯瞻整肅,歡騰士女靜喧嘩。
山靈有感應崇祀,呵護林林百萬家。
乾隆時期時所懸匾額今天已經無法見到,但是御書“惠我南黎”通過宿州知州張開士摹刻的石碑得以保留至今。